“80多年前,这里的第一个∏共产党员梁宁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;70多年前,村里走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桂中支队新二十九团政委韦世汶,带领群众打赢国民党反动派的第四次‘围剿’。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三,是胜利节。几年前,部队支持这里修了双拥路,建了一个革命文化ω广场,群众别提多高兴了。”1月16日,记者来到覃塘区东龙镇,该镇干部、原文化站站长韦世策领着记者来到长岭村。他“夹壮”的普通话,因内容详实而格外动听。
记者去长岭村第三片区采访了正在采收麦冬的々群众后,韦世策说:“带你们去看我们去年的成就。”来到距圩镇不远的一∞家木板厂,记者顺着他指的方向,看到修葺一新的东龙古堡垌两山革命纪念碑园。“30多年前☉建成的,有∴中国人民解放军桂中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廖联原的手迹。几年前我和覃塘民间文化名人、东龙扶贫工作队队长韦捷看到碑身不稳,多有掉落,里面杂草丛生,我们就想办法修建,党委、政府很支持,爱心企业支持,群众支持,去年修好了。”记者走进∑ 碑园,看到详实的记录,感受革命的大义,同时也深感韦世∩策很不容易。
“找了☆很多人,的确不易,但每完成一件工作,我都很开心。30多年来,我一直专注地方文化工作,就算是去挖几棵中草药回来摆放,我都认真去写它的名称,分别用壮、汉文〖字来标明。”韦世策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线。
果然,当记者∞来到东龙镇文化站时,看到走廊、楼梯间都有壮、汉双语的日常用语。在一个约30平方米的当地文化“展示厅”里,有《长岭村胜利节》《东龙彩灯》《师公戏》等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列入贵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东龙文化“拳头品牌”,以及近20种壮药标本、药酒、农耕用具等。“我到村屯收集资料,拍好图片,回来一【一整理,两台电脑、两部手机都用上了。分类展示,有人来参观时我就讲解,自己在这里时,也经常站在它们的面前,常常看得入迷。”
东龙镇人口近7万,其中壮族人口占70%以上。为发展好民族文化事业,韦世▆策常年收集材料,发表民间文化文章近百篇。他主持开展各种培训班,策划文艺活动,把壮乡文化搬上群众娱乐的舞台。在他的推动下,目前ㄨ东龙镇有业余文艺队135支,农民演员近千人,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。
“壮欢是不能丢的,我们的山□ 歌,大到国家政策、小到家庭邻里,群众都喜欢唱。”韦世策说着,走进“展示厅”隔壁的壮欢培训室。“主要是培训少儿,我和几位本土歌王负责教学。”他走上讲台,高兴地唱了几句。在他的书柜里,记者看到他撰写的《壮话山歌资源,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卐》载入《屹立中华》大型文献,获中国文化管理学会入编证书。离开这个美丽的壮乡时,记者深感他的执着,如同坚实的壮乡土地,盛开了绚丽的民族发展之花。